很多人在考虑问题时,总觉得有个“最佳”角度,好像事情就应该顺着某个方向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阻力最小。但其实,这个“最小阻力”的角度,往往不是一个固定的点,它变幻莫测,跟你面对的具体情况、你自身的能力,甚至你当时的心态都有关。
我们经常听到“顺势而为”,这听起来很对,好像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阻力自然就小了。比如,做一项销售工作,大家都觉得跟着市场热点走,或者找那些愿意购买的客户,阻力就小。但有时候,这个“势”可能是一个正在衰退的市场,或者是一批已经被过度开发的客户群体。这时候,硬要往里钻,阻力反而会越来越大。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公司要推广一个新产品。当时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已经很多了,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某个价格区间。按照“顺势”的逻辑,我们应该也往这个区间靠拢,找最便宜的供应商,做最常规的营销。但事后复盘发现,正是因为我们试图跟风,进入了一个高度饱和的市场,才导致了推广的步履维艰,投入了不少,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那时候,我们团队内部也有争论,有人说就该这样,大家都这么做。但我总觉得,如果能找到一个稍微偏离主流,但又有市场需求的细分点,或许会更容易打开局面。当然,这其中的风险也很高,需要更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判断。
说到底,阻力大小,很多时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拿建筑行业来说,要砌一堵墙,用砖头砌,阻力就比直接用泥巴堆要小得多。因为砖头有固定的形状和结构,垒起来更稳固,也更容易控制。同样的道理,在做任何事情时,我们都可以尝试去寻找那些“有结构”、“有规律”的点。
比如,在数据分析领域,如果想找出某个指标的异常点,直接去大海捞针,阻力会非常大。但如果我们先对数据进行分组、分类,然后针对每个分组设定预警阈值,这样找到异常点的阻力就小了很多。这就像是在茫茫大海里,我们先划分了不同的海域,然后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搜索,效率自然就高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实际的例子。有段时间,我们要优化一个客户服务流程。传统的做法是,客户有问题,就拨打客服热线,然后层层转接。这种模式的阻力在于,客户需要等待,客服人员需要多次沟通才能了解问题。我们后来尝试引入了一个智能问答系统,把一些常见问题提前录入,客户可以先自行查询。这个调整,在技术实现上并不算复杂,但却显著降低了客户和客服双方的“沟通阻力”。
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所谓的“技术”角度,不仅仅是硬编码的程序或者机械的工具,它也包括流程设计、信息组织、甚至是沟通方式的设计。核心都是如何通过一些结构化的方式,来减少无效的摩擦。
除了技术层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性”。很多时候,阻力不是来自客观条件,而是来自人的主观抵触。所以,考虑“哪个角度阻力最小”,也要问问自己:哪个角度对人的吸引力最大?
在营销推广中,如果我们一直强调产品的技术参数有多厉害,或者成本有多低,可能很多对技术不敏感的客户就会觉得“跟我没关系”,这就是一种阻力。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讲这个产品能为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便利、什么样的愉悦感,或者能解决他们什么样的痛点,这种“情感连接”或者“利益点”的呈现,往往能大大降低人际沟通中的阻力。
我们公司曾经做过一次市场调研,想了解用户对我们一款软件的看法。初期,我们主要收集了用户提出的功能改进意见,结果发现反馈信息非常杂乱,而且很多改进建议在我们看来是不切实际的。后来,我们调整了调研方式,不再问“你希望它有什么功能”,而是问“你平时在使用这款软件时,最让你觉得麻烦或者不顺手的地方是什么?”。结果,用户反馈就变得非常集中,大家都在抱怨同一个用户体验上的小瑕疵。这个转变,就是从“提功能”的强迫性角度,变成了“找痛点”的吸引性角度,阻力自然就小了很多。
这其实也是在说,有时候,我们遇到的阻力,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我们选择的沟通和呈现方式,没有击中对方的需求和兴趣点。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心态”这个因素。很多时候,“哪个角度阻力最小”也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带着一种“这件事肯定很难”的心态去面对,那么任何一点小麻烦都会被放大成巨大的阻力。反之,如果抱着一种“试试看,总会有办法”的心态,很多曾经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都会变得可以克服。
这有点像是在爬山。如果你一开始就想,“我肯定爬不到山顶”,那么在半山腰你就会气馁,觉得路途遥远,阻力重重。但如果你告诉自己,“我先走到下一个观景台”,然后一步一步来,每到达一个阶段,都能获得成就感,那么你最终到达山顶的阻力就会小得多。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驱动,也是一种“最佳角度”的寻找——找到能让自己保持动力的那个思考维度。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年轻的同事,刚入职的时候,面对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整个人都蔫了,觉得无从下手。我跟他聊了聊,他总是强调“这个项目的数据量太大”、“这个技术太新了,我们没人懂”、“客户的要求太模糊”。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阻力”上。后来,我建议他先把项目拆解成几个小任务,每个任务只关注其中一个小的技术点或者数据维度,然后先去解决最容易的那个。当他把精力从“全局的阻力”转移到“局部的突破”时,那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就小了很多,事情也开始有了进展。
所以,从“心态”这个角度来看,找到最小阻力的角度,有时候就是找到那个能让你保持积极性和韧性的视角。
总而言之,关于“哪个角度阻力最小”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从技术、人性、心理等多个维度去审视。有时候,它可能意味着你要跳出常规思维,去发现一个别人忽略的细分市场;有时候,它可能意味着你要精炼你的技术方案,让执行变得更简单;有时候,它可能意味着你要找到更贴近人心的沟通方式;当然,有时候,它也仅仅是你调整自己心态,从“我做不到”变成“我能试试看”的那个转变。
这行干久了,你会发现,真正“阻力最小”的角度,往往不是最显而易见的那个,而是经过一番探索,对事物理解得更透彻之后,自然浮现出来的那个最适合你的突破口。它需要的是观察、思考,以及一些真实的实践和试错。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