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贷初审多久,终审又得等多久?” 这问题,估计问遍了各种论坛、社群,尤其是临近毕业季,找工作的档口,大家都急着把手头上的钱先“盘活”。但实话讲,这俩问题,答案从来都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就像天气预报一样,总得看“风向”。
应届贷的初审,说白了就是看你提交的材料,能不能初步符合人家的基本要求。这里面涉及的点其实不少。首先,身份信息是基础,学历、在读证明,尤其是毕业证、学位证(如果已经拿到的话),这些都得是真实有效的,不能有半点含糊。其次,就是你个人流水,有没有稳定的收入证明,哪怕是实习工资,也得能体现出一定的经济能力。我遇到过一些学生,一开始以为随便流水上有几千块就行,结果一核对,发现都是亲戚朋友临时存的,这种基本上到这一关就容易卡住,或者说,初审官虽然不会明说,但心里已经打上个“问号”。
这个过程的时间,真的很难一概而论。一般情况下,如果资料提交得齐全、规范,系统自动化审核的部分会很快,可能当天或者第二天就能收到初步反馈。但要是碰上系统有点小故障,或者你的资料需要人工重点核实(比如学历信息有点模糊,或者流水记录异常),那可能就需要两三天,甚至更长。我记得有一次,有个项目,刚上线不久,系统还不算特别稳定,遇到一个资料特别复杂的申请人,初审就拖了差不多一周,后来我们内部还复盘过,是不是流程上可以更顺畅一些。
到了终审,那可就不是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了,而是“有多大的风险”的问题。初审是“合格万岁”,终审则是“精打细算”。这阶段,信审员(或者叫风控岗)会把你提交的所有信息,加上他们能从各种渠道获取到的信息,放在一起做个“全面体检”。
具体来说,除了你提交的那些,他们还会去查你的征信报告,看看你过去有没有逾期、欠款等不良记录。这可是硬指标,一旦征信上有硬伤,基本就跟很多信贷产品说拜拜了。另外,如果银行或机构能查到你在其他平台有负债情况,比如其他信用卡、消费贷,也会被纳入考量。毕竟,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如果负债过高,还款压力会很大。
我之前有个同事,对终审时间特别纠结。他觉得终审就是走个流程,很快就能下来。结果他自己遇到一个案例,客户背景有点特殊,家庭情况复杂,而且在某平台有过一次小额的逾期记录,虽然金额不大,但终审的时候,他们花了好几天时间去跟客户沟通,去了解家庭情况,去评估未来收入的稳定性。最后结果是批了,但是审批周期就比预期的长了不少。这充分说明,终审的时间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评估的复杂程度。
除了上面说的那些硬性条件,还有些“小细节”也可能影响到审批时间。比如说,你在填写申请表的时候,联系人的信息是否准确、完整,有没有及时回复机构的电话或短信。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提交了资料就没事了,结果机构打电话给你约定的联系人,对方没接到,或者回复的信息不准确,这就可能导致审批被搁置,因为他们无法完成信息验证。我见过有人因为联系人信息的错漏,硬生生把审批时间延长了半个月。
还有就是,一些机构为了控制风险,会对特定人群或者特定情况的申请进行抽样面谈或者电话回访。虽然对于应届生来说,这种情况相对少一些,但也不是没有。一旦涉及到这些额外的环节,审批时间自然就会拉长。所以,保持联系畅通,以及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确实是加快审批流程的关键。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的申请比别人的慢?”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首先,每个人的资质、提交的材料、所处的行业、甚至申请的时间点,都有可能不一样。银行或机构内部也有不同的审批优先级和资源分配。比如,在某个时段,某个行业的应届生申请特别多,信审员的工作量就比较大,自然审批速度就会受到影响。
另外,一些时候,因为系统升级、政策调整,或者某些突发状况,也会影响整体的审批进度。前段时间,有个金融科技公司因为系统原因,审批一度暂停了几天,这谁也没办法。所以,大家在等待的时候,与其焦虑,不如主动去了解一下申请的进度,或者看看是否有可以补充的材料。有时候,你主动去问一下,也能获得一些信息,或者提醒对方你的申请。
总的来说,对于“应届贷初审多久,终审又得等多久”这个问题,我的经验是:初审一般会在2-5个工作日内有结果,但如果遇到复杂情况,可能会稍微延长。终审的时间就更难说了,快的可能一周左右,慢的,遇到需要深度核查或者需要补充材料的情况,两三周甚至更久也都有可能。毕竟,金融机构在做决策的时候,谨慎是第一位的。
与其纠结具体的数字,不如把精力放在确保自己提交的材料尽可能准确、完整。如果实在等得心焦,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去了解一下自己的申请进度,保持良好的沟通。很多时候,一次成功的审批,是申请人与机构之间有效沟通和相互信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