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业内朋友在问,上海港口是不是又“封了”?说实话,这个说法有点笼统,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市场情绪的放大。真正让大家关心的,是那些影响货物进出、船期安排的“不确定性”。
要理解为什么会有“封港”的说法,得先看看港口运作的本质。港口,尤其是上海这样的世界级枢纽,它的顺畅离不开三个要素:船的准时到达、货物的及时装卸、以及陆运的有效疏通。一旦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出了大问题,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最近这段时间,感觉最明显的是船多货少,或者说,是“合适”的船和“合适”的货在合适的时间对不上。我们知道,疫情前全球供应链就有点绷着,疫情一爆发,那些延误、取消的航班,船舶的调配混乱,让整个船期表像一团毛线球。即便现在疫情影响减弱,但船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或者应对某些区域性的港口拥堵,会临时调整航线,导致一些原本该挂靠上海的船改去别的港口,或者相反,突然涌入大量原本不属于这个时段的船舶。
再加上国内有些地区的疫情反复,虽然不像早期那样大规模停摆,但局部区域的管控、人员流动限制,还是会影响到港口作业的效率,比如闸口放行、司机接驳等。海关的某些操作如果临时调整,也会让流程变慢。这些零散但持续的问题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大家感受到的“不顺畅”。
我有个朋友就在洋山港那边做陆运调度,他说最近接单的难度大大增加了。不是没活干,而是集装箱提箱、还箱的时间变得非常不稳定。以前可能提前半天就能知道下一单是哪个码头哪个堆场,现在很多时候要等到临近预定时间才最终确认,甚至临时变动。这给车队安排车辆、司机,以及下游工厂的生产计划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船到港了,但因为某些原因(比如船上的某个舱位需要临时调整,或者某个大客户有紧急补货需求,需要优先卸载),导致其他货物的卸船进度受到影响。虽然不是“封港”,但对于那些急着要把货装上船的出口商来说,感觉上跟“封了”也差不多,因为他们的货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错过了船期。
我们公司之前也遇到过一次,一个重要的出口货物,原定上了A船,结果船到港后因为调度问题,没能及时靠泊,又被临时安排给了B船。结果B船因为天气原因,在上海港外锚地等了三天,这中间工厂那边一直在催,就怕赶不上客户的交货期。这种“能不能上船”的不确定性,才是大家最头疼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集装箱的流转。上海港作为重要的转运枢纽,同时承担着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如果国外港口出现严重拥堵,导致空箱回运不畅,或者船公司为了最大化收益,把空箱优先配给那些利润更高的航线,国内港口就会出现“箱难求”的情况。反过来,如果国内出口量猛增,而进口量相对稳定,也会导致箱子在港口堆积,进出口业务的“节奏”就会失调。
最近有段时间,一些航线上的空箱情况确实比较紧张,尤其是去往某些新兴市场的。船公司会优先把箱子调配到那些他们认为回报率更高的航线上。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在安排出口拼箱时,会发现很多常用的箱型availability不高,或者价格上涨。虽然这和港口“封”不封直接关联不大,但它影响了货物的装运能力,大家自然会把这些都归结到“港口是不是出了什么大问题”的范畴。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行业内的反应也是多样的。一些有实力的货代公司,会提前跟船公司沟通,争取更稳定的舱位;也有不少企业开始尝试分散风险,比如部分将生产线或发货地转移到其他港口周边,或者优化自己的库存管理,减少对即期船运的依赖。
我们公司也在不断调整我们的操作流程。比如,会提前为客户规划好几个备选的装船计划,一旦某个方案受阻,能立刻切换。同时,加强了与码头、船代、海关的沟通频率,力求第一时间获取最准确的信息。但这终究是“被动应对”,真正的解决之道,还是在于全球供应链的恢复和稳定。
总的来说,大家说的“上海封港”,更多反映的是一种对供应链不确定性的焦虑。上海港本身的设施和管理水平依然是世界一流的,但它所处的全球大环境,以及一些国内局部的、动态的防疫措施,确实会对港口的整体效率产生影响。要恢复到疫情前的常态,需要全球供应链的整体修复,以及更高效、更具韧性的物流管理体系。
对于身处其中的我们,保持信息畅通、灵活调整策略、并与各方保持良好沟通,是当前最实际的做法。这次的经历,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供应链的韧性有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