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用余额宝,图个方便,也顺带赚点小钱。但真要问清楚,这钱到底是怎么来的,恐怕就不是人人都能说得清了。总的来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马云老先生凭空变出来的,它背后有一套挺成熟的运作逻辑。
说白了,余额宝不是一个独立的“生钱机器”,它更像是一个“聚合器”。你存进余额宝的钱,并没有停在那里不动,而是被蚂蚁集团(或者说背后的基金公司)拿去投资了。投资什么呢?主要是各种风险较低、流动性好的货币市场基金。这些基金,顾名思义,就是投资于短期国债、央行票据、银行存款、同业拆借等低风险、高流动性的金融产品。
这些投资产品的收益率虽然不高,但胜在稳定和安全。货币基金管理人会将这些投资的收益,扣除管理费、托管费等必要成本后,再分配给像你我这样的投资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天看到的收益率会有一点点浮动,因为底层资产的收益率本身就在变化。
我接触过不少做基金管理的朋友,他们常说,货币基金的精髓就在于“稳定”。不像股票基金那样能一夜暴富,货币基金追求的是“积少成多”,让大家的零钱也能有一个相对安全、比活期存款稍高的去处。这一点,余额宝做得确实非常到位,它把复杂的基金投资变得像支付宝转账一样简单。
我自己在用余额宝的时候,会特别留意它的每日收益。有时候会发现,即使大盘波动很大,余额宝的收益曲线也像一条温和的山脉,起伏不大。这其实就是货币基金的特性在发挥作用。比如,当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上升时,货币基金持有的短期债券或拆借的收益率也会跟着上升,我们就能看到收益率略微提高。反之,如果市场资金面宽松,利率下降,收益率自然也会跟着走低。
有一次,我注意到有个别时段,市场上的资金突然变得非常紧张,一些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能短时飙升到接近4%甚至更高。那时候,我就理解了,原来这些基金是在市场极度缺钱的时候,能拿到更高的拆借利率,这块收益是比较可观的。但这种行情通常不会持续太久,一旦市场恢复常态,收益率又会回归到平稳状态。
还有一次,我尝试将一部分资金从余额宝里取出,再存入另一款名为“XX宝”的货币基金。我发现,虽然都是货币基金,但因为它们底层投资的侧重点不同,比如有的可能更偏重银行存款,有的更偏重债券,所以收益率也会有微小的差异。这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余额宝是如何收益的,不仅仅是取决于市场整体利率,也跟它对接的基金管理人有多大的关系。
当然,也不是每次都这么顺。我记得有一次,因为某种原因(具体原因当时也没搞太明白,大概是跟某个大型机构集中赎回有关),有几只货币基金出现了短暂的“跌破净值”的传闻,虽然最终都很快恢复了,但那阵子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即使是风险最低的货币基金,理论上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从那以后,我对余额宝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它虽然方便,但我的建议是,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于日常零钱和短期内需要使用的资金,余额宝是个好去处。但如果有一些闲置资金,而且对收益率有更高的追求,那可能就需要了解一下其他的投资工具,比如一些债券型基金或者混合型基金,当然,这些的风险也相对更高一些。
余额宝的体量非常大,动辄就是数万亿的资金。这其实也带来了一些优势。大型的货币基金在进行投资时,能够获得更好的议价能力,比如在银行存款或者拆借时,能争取到更有利的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整体的收益水平。同时,巨大的体量也意味着它能够分散风险,单个投资项目的波动对整体收益的影响会被大大稀释。
但反过来,一旦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或者有大规模的集中赎回,如此庞大的资金体量也会带来一些操作上的挑战。不过,从我这些年的观察来看,背后的基金公司和蚂蚁集团在这方面都有比较完善的应对机制,能够保证大部分时间里资金的安全和流动性。
我一直觉得,了解余额宝是如何收益的,本质上就是在了解货币基金的运作。我们看到的那点收益,是投资组合的加权平均收益。假设余额宝对接了A、B、C三只货币基金,它们的当日收益率分别是2.5%、2.7%、2.3%,那么最终展现在你面前的收益率,就会是这三只基金在你总资产中占比的加权平均值。当然,这个“对接”的过程背后还有更复杂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
我曾经尝试过手动配置几只不同的货币基金,用一个Excel表格记录它们的收益率,然后根据它们在我总资产里的比例来计算一个“理论上的”加权平均收益。这么做的好处是,能更清楚地看到不同基金的收益差异,以及市场利率变化对它们的影响。虽然现在的余额宝已经把这些都封装好了,但这种“拆解”的过程,确实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过程。
总的来说,余额宝的收益,就是你把零钱交给专业的机构,让他们用这些钱去投资那些风险低、流动性好的短期金融产品,然后把赚到的钱,扣除成本后,按比例分给你。这背后涉及的就是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策略和管理能力。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