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实智能怎么样?”这问题,问得太笼统了,我估计大多数人问这个问题,脑子里想的是它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是不是那些PPT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落地却一塌糊涂的东西。这行水深着呢,概念一大堆,但真能落地的,说实话,不算太多。
从行业内看,达实智能这公司,最早是做医疗信息化起家的,这点得先说清楚。那会儿,医院里电脑联网,病历电子化,这些事儿都是它们的主场。所以,你现在听到达实智能,很多时候跟“智慧医院”、“智慧医疗”这些词绑在一起,这不奇怪,这是它们的根基。
我接触过不少医院的信息科主任,他们对达实智能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它们系统稳定,服务响应快,合作多年,很靠谱。也有抱怨过,说在某些细分领域,比如和新引进的设备对接,或者在某个特殊流程优化上,总觉得不是那么“随叫随到”,或者说,总得磨合一段时间,付出额外的成本。
“怎么样”这问题,其实是在问一个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成本效益,以及长期维护的便利性。光看公司能做什么,那都是宣传。真正关键的是,它在你具体场景下,能不能顺畅运行,能不能帮到你,而不是给你添乱。
后来,达实智能也开始往智慧城市、智慧楼宇这些方向拓展。这个思路是对的,毕竟技术是要泛化的,医疗信息化积累的经验,比如数据管理、流程自动化,这些确实可以在其他领域找到应用。但这里面的水,比医院里还要浑。智慧城市是个大杂烩,涉及的东西太多了,从交通、安防到能源、环保,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专业性。
我就见过一个项目,说是要做智慧社区。初期概念很好,说能通过一套系统解决楼宇管理、居民服务、安全监控等一系列问题。结果呢?最后发现,跟各个子系统的集成出了大问题。你说达实智能的底层框架也许不错,但具体到某个领域的专业应用,比如人脸识别的精度,或者安防联动响应的速度,那可能得看它和第三方合作的怎么样,或者它自己在这方面的投入有多深。
我曾和一个做安防的朋友聊过,他们对达实智能在一些安防集成项目上的表现,评价是“还行,但不是最专业的”。这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它们能搭起一个整体的框架,但要说在核心技术层面做到业内顶尖,可能还得打个问号。毕竟,一家公司精力有限,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成为专家。
我们公司之前也考虑过和达实智能合作一个智慧楼宇项目。主要是想整合楼宇的能耗管理、设备监控和安保系统。接触下来,他们的方案确实做得比较全面,尤其是在能耗优化方面,提出了一些基于历史数据分析的建议,听起来很有道理。
当时,我们主要看重的是它在医疗系统里积累的那些稳定性和可靠性。但谈到具体实施,我们发现,他们对我们这个特定行业的理解,特别是我们内部一些复杂的流程,还需要相当长的磨合期。比如说,我们有一套非常特殊的门禁和访客管理系统,要和他们新的平台对接,就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调试,中间也出现过几次数据不同步的情况。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项目中期,我们发现某个监测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存在一定的延迟。我当时就问他们的技术人员,对方给出的解释是,网络传输带宽和中间处理节点的问题。这听起来是技术原因,但如果早点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在设计之初就把网络架构考虑得更充分,也许就能避免。
从技术角度看,达实智能的产品线,核心是围绕着“物联感知”和“数据智能”来构建的。在智慧医院领域,比如它的HIS(医院信息系统)集成、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支持、以及一些面向患者的服务平台,都是经过长期打磨的。这些系统在处理大量医疗数据、保证数据安全和互联互通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但是,一旦跳出医疗这个相对标准化的环境,进入到千变万化的智慧城市或者商业地产领域,对“物联感知”的要求就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了。比如,在智慧楼宇里,可能需要支持的传感器种类就成倍增加,从温度、湿度,到人员密度、空气质量,再到各种设备状态。达实智能在这方面的适配能力,是不是足够灵活,是不是能快速支持新的、非标的传感器协议,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点。
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很多时候,达实智能更擅长的是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平台”或者“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下,去集成和调用各种子系统或者第三方解决方案。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商业模式,毕竟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但对用户来说,这就意味着,最终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达实智能选择的合作伙伴,以及它自身平台集成的能力有多强。
总的来说,达实智能在我看来,是一家有实力,但也有成长空间的公司。它们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确实是老牌玩家,技术积累和项目经验都很丰富,尤其是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方面,口碑不错。如果你是在做智慧医院相关的项目,找它们合作,相对来说,风险会比较低,而且能获得一个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
但如果你是想在智慧城市、智能建筑等更广泛的领域寻找解决方案,就得更仔细地考察。要多问问它们在类似项目中的具体落地案例,了解它们在非医疗领域的技术深度和合作伙伴网络。别只听它们讲概念,多看看它们实际交付的东西,最好能有现场考察的机会,或者了解一下其他用户的真实反馈。毕竟,一个项目是否成功,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在于它能不能和你现有的业务流程、人员能力完美结合。
我也建议,在与达实智能合作时,要明确双方的责任边界,特别是在系统集成和第三方软件对接方面,要预留足够的沟通和测试时间。同时,对项目需求一定要细化,不能说一句“我要一个智慧楼宇”,要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功能,对性能有什么具体要求。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后期出现不必要的麻烦,确保最终项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