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纷纷”,这几个字,放在咱们这个行当里,感觉最贴切不过了。无论是产品迭代,还是用户需求,总感觉总有什么东西在“纷纷”冒出来,又好像有什么东西在“纷纷”淡出。一开始吧,你可能觉得是风口,是机会,但时间一长,你会发现,这“纷纷”背后,往往藏着更深层次的东西,需要你掰开了揉碎了去理解。
就拿我们做内容产品来说吧。几年前,大家满足于图文,觉得信息量够了,阅读体验也行。但没过多久,“短视频纷纷”崛起,用户时间碎片化,注意力被牢牢抓住。我们不得不跟着调整,做短视频,做直播。然后呢?你会发现,用户口味又变了,他们开始追求“深度内容”,要求“信息密度高”,觉得短视频“太浅”。这时候,你手里那些堆砌起来的“哗众取宠”的内容,就显得格外尴尬。我们之前,也吃过这个亏。花了大力气做了一堆短视频,感觉流量数据还行,结果用户反馈却是“内容空洞”。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真正理解用户需求的“纷纷”。
其实,用户需求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更像是一个光谱,从最浅层的娱乐,到深层的求知、社交,再到更复杂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你的产品,你的内容,能不能在其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且,能随着用户需求的“纷纷”变化,而持续进化。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尝试去搭建一个更灵活的内容体系,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心情”和“需求”,去选择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内容。比如,一个用户可能上班路上看个短视频,午休时刷刷资讯,晚上回家再来一篇长文分析。这种“纷纷”的需求,需要我们有能力去匹配。
有时候,我们也会观察到一些“纷纷”的现象,但不是出自用户,而是来自竞争对手。比如,一个功能突然火了,大家就“纷纷”模仿。这看起来是好事,好像大家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但仔细想想,如果只是盲目跟风,那么“纷纷”的背后,很可能就是“同质化”,最终谁也讨不到好。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去理解,这个“纷纷”的功能,它到底解决了用户什么“痛点”,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纷”的模仿潮中,找到自己差异化的路子。
同样,技术层面,也是“纷纷”不断。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再到各种新的开发框架。每隔一段时间,总有那么一两个新技术,“纷纷”地进入大家的视野。比如,我们过去几年,“深度学习纷纷”成为热门,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应用层出不穷。我们团队也尝试过用它来优化推荐算法,确实带来了一些不错的提升。
但问题是,技术更新太快了。“纷纷”涌现的技术,你不可能全都去掌握。而且,很多时候,一项新技术看似“火爆”,但真正落地到产品,能够创造价值,还需要克服很多实际的障碍。比如,数据标注的成本、算力的投入、以及团队技能的匹配等等。我们曾经就试过,为了一个听起来很“酷”的新技术,投入了大量资源,结果发现,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并没有预期那么好,甚至还不如我们之前的一些“老办法”。这种“纷纷”拥抱新技术的冲动,有时候反而会让我们偏离主航道。
更重要的是,技术最终是为业务服务的。单纯追求“新技术纷纷”的标签,而不去考虑它是否真正解决了我们业务中的“难题”,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我们现在更看重的是,某个技术,它能否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触达用户,能否提升用户体验,能否降低运营成本。即使是看起来“落后”的技术,如果它能稳定地解决问题,我们也会坚持使用。
再说说整个行业生态吧。你会看到,很多新兴的平台,“纷纷”崛起,挑战既有的格局。同时,一些老牌企业,也面临着“纷纷”转型的压力。这种“洗牌”效应,是我们这个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我们经历过内容平台“百家争鸣”的时代,也经历过聚合类产品“纷纷”式微的阶段。现在,又是短视频和直播的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不断地去适应,去调整自己的策略。有时候,你觉得抓住了某个“风口”,但可能还没等风大起来,风向又变了。这种“纷纷”的变幻,需要我们有极强的“嗅觉”,但更需要的是“韧性”。
我们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生意,我们追求的是长期、稳健的发展。所以,即使看到别人“纷纷”涌入某个领域,我们也需要冷静分析,判断是否适合自己,以及我们能否在这个“纷纷”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我们一直强调“价值创造”,如果一项业务,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也不能为我们自身带来长期价值,那么即使它再“热门”,再“纷纷”,我们也会审慎对待。
比如,我们公司近期在探索一些内容生产的智能化,这背后,也是因为我们看到“AI辅助创作”这个趋势正在“纷纷”被各个行业采用。我们也在评估,如何在不牺牲内容质量和原创性的前提下,利用这些技术来提升效率,丰富内容形态。但这过程,也是一步步摸索,看看哪些方面,“AI纷纷”的介入是有效的,哪些地方,还是需要人工去“精雕细琢”。
总而言之,这个“什么什么纷纷”的状态,几乎贯穿了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透过这“纷纷”的表象,看到背后的本质,洞察用户需求的真实走向,把握技术发展的脉络,并在行业变幻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向。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持续学习,不断试错,也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