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新三板股,脑子里大概就两类印象:要么是“退潮了”,要么是“很多公司质量不高”。说实话,这两种看法都有点道理,但要说全貌,那差得远了。我在这边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接触过的项目、经历过的起伏,让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得看具体情况,甚至得看你站在什么角度。
我刚开始接触新三板的时候,差不多是刚起步那几年。那时候,感觉整个市场就像个还没被充分开发的金矿,到处都是机会。很多不错的实体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在A股上市通道不那么顺畅,或者资金需求没那么庞大,但又想提升品牌形象,增加融资渠道,就瞄准了新三板。那时候,很多公司上去,估值提升是自然的,因为大家都在追逐“优质资产”。比如,有几个做精细化工的朋友,他们公司利润稳健,技术也过硬,挂牌新三板之后,很快就有机构找上门,一轮融资下来,公司扩张的速度明显加快。那时候,大家聊的更多是“新三板是中国版的纳斯达克”,对未来的憧憬还是很高的。
当然,这个过程里,也有不少跟着风口上来的公司。一些看起来很“时髦”的概念,比如互联网+、智能制造,只要沾上边,就算主营业务还没完全跑通,也容易吸引眼球。那时候,信息不对称是最大的特点,很多投资者,包括一些专业的机构,对新三板的了解也有限,更多的是一种“试错”心态。这就导致了,一些公司即便基本面一般,也可能因为包装和概念获得不错的估值。这种“虚火”也为后来的市场调整埋下了伏笔。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接触的一个项目,公司技术挺核心,但管理层对资本市场不熟悉,挂牌过程中也踩了不少坑。比如,财务数据披露不够规范,信息披露的细节要求理解不到位,这让很多看项目的投资人产生疑虑。虽然最后项目还是成功上板了,但事后复盘,才发现如果前期准备更充分,沟通更到位,效果会好很多。这让我明白了,技术和业务能力重要,但不懂资本市场规则,一样会事倍功半。
说到新三板,绕不开的就是“三类股东”问题。在A股IPO审核中,如果你的股东里面有契约型基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等,那审核起来就比较麻烦,甚至可能被卡住。新三板早期,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和资金,对股东类型的限制相对宽松,所以很多PE、VC,以及他们的LP(有限合伙人),都通过这些“通道”进入新三板公司。但当这些公司想往A股转板时,就遇到了这个现实的障碍。
我遇到过好几家公司,业务做得不错,产品也很有竞争力,但就是因为“三类股东”清理不干净,一直没能成功转板。有时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沟通、去协调,甚至要调整股权结构。有的LP可能不理解,或者不配合,这其中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还有些公司,为了规避这个问题,甚至主动放弃了转板的计划,这对于股东来说,肯定是个不小的损失。
举个例子,有个项目,我们投进去的时候,公司业绩增长很快,市场也很大。但后来发现,公司股东结构里有几个层级的信托计划,要清理起来非常复杂。要让信托公司那边理解,还需要做很多工作,甚至要给信托公司一定的补偿。这个过程持续了好几个月,期间项目股权融资的进程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早期选择投资标的时,对股权结构的细致尽职调查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在考虑未来退出路径的时候。
随着市场的发展,新三板也逐渐有了分层制度,特别是创新层,聚集了一批相对优质、有成长潜力的公司。我个人认为,创新层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新三板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创新层的企业,在财务指标、公司治理、公众化程度等方面,都比基础层、精选层(现在叫北交所)的公司要求高。它们往往更具创新性,或者在细分市场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有一家我们关注的公司,是做高端医疗器械零部件的,在新三板创新层挂牌。他们的产品技术壁垒很高,客户都是国内知名的医疗器械厂商。虽然公司规模不算特别大,但毛利率非常可观,而且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在创新层里,这样的公司就更容易被市场发现。我们接触过的一些投资机构,专门在新三板的创新层里挖掘“隐形冠军”,他们认为,在A股主板上市门槛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新三板创新层里的优质企业,往往是他们寻找下一个“高增长”标的的宝藏。
当然,即使在创新层,也不是所有公司都一样好。还是会有“伪创新”,或者是一些周期性太强的行业。所以,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包括它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核心团队、技术壁垒以及市场前景,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我最近在看一家做特种化学品的公司,在创新层,虽然营收规模不算最大,但它的产品在特定领域是不可替代的,客户黏性很高,而且还在不断研发新产品。这种类型的公司,即使在市场波动中,也表现得相对稳健,并且有持续的增长潜力。
后来,新三板推出了精选层,后来又升级为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这标志着新三板市场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北交所的设立,本质上是为那些符合条件的新三板创新层企业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直接的上市通道,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专业的交易平台。
我记得精选层刚推出那会儿,市场关注度很高。很多原来在新三板“沉浮”的企业,一下子有了新的出口,积极性很高。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意味着有了更多可以“一级市场打新”,或者在二级市场交易的标的。不过,虽然北交所的定位很高,但也要看到,它毕竟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市场的波动性可能会比主板要大一些。我接触过一些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有些公司在上市初期,市场情绪很高,估值也炒得比较高,但一旦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或者市场环境变化,股价回调的幅度也可能比较大。
现在,对于“新三板股”这个概念,很多人其实是在关注北交所的市场表现。北交所的交易规则和A股有一定差异,比如涨跌幅限制,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投资者来说,需要花时间去适应。我建议,如果你对北交所感兴趣,一定要花时间去了解它的交易制度、市场生态,以及主要的上市企业。与其去追逐短期的概念和热点,不如去研究那些基本面扎实、有长期增长潜力的公司。比如,一些制造业的细分龙头,或者在科技创新领域有独特优势的企业,即使在市场不那么热的时候,也可能隐藏着长期的投资机会。
总的来说,“新三板股”这个概念,随着市场的演变,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试验田”,到现在的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板”,它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投资者而言,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它了。要认识到,新三板(包括北交所)里面,既有“金子”,也有“沙子”。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在新三板或者北交所里淘金,一定要做足功课。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你的投资目标。其次,要对你感兴趣的公司进行深入的行业分析和公司基本面研究。别被概念炒作冲昏头脑,要看实实在在的业务、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再者,要关注公司的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质量,这往往能反映出公司的经营规范程度。
而且,别忘了,新三板的转板机制正在不断完善,而北交所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资本市场平台。这意味着,那些真正优质的新三板企业,未来依然有机会获得更高的估值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像我们公司,虽然不直接参与新三板的交易,但我们一直在关注这个市场上的优质企业,有些优秀的企业,也会成为我们后续投资或者战略合作的对象。这个市场,远比一些人想象的要复杂,也更有机会。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