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透“新三板”:那些绕不开的坑与机会

期货培训 (2) 3小时前

说透“新三板”:那些绕不开的坑与机会_https://www.zcsm.com.cn_期货培训_第1张

“什么叫新三板?”这个问题,听着简单,但要真说透了,没点实操经验,还真容易掉进概念的迷雾里。不少人一听新三板,就觉得是上市公司预备役,或者干脆就是个发了股票但没上大市值的“小板”。实际情况呢?远不止于此,它是个挺有意思,但也有点“性格”的市场。

新三板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说, 什么叫新三板 ,最根本的解释就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里,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一个全国性的股权交易市场。它最早是在2001年的时候,从原来的“公司法人股流通转让试点”开始的,那时候还叫“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都是些亏损的、没什么特别前景的。后来,2006年扩容到证券公司代办的,才开始有一些稍微有点样子的小企业,但这跟现在大家理解的新三板还是有很大区别。

真正让新三板“火”起来,或者说让它成为现在我们讨论的这个市场,是2014年股转系统公司(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后,并且把挂牌的门槛大幅降低,同时交易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这次改革,一下子就把一大批创新型的、高成长的中小企业吸引了过来。从那时候起,大家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地关注“新三板”。

所以,理解“什么叫新三板”,不能只看它现在的样子,还得知道它一路走来的演变。它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历史发展和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人觉得新三板就是公司挂牌的交易场所,没错,但它更承担着一个“孵化器”的角色,给那些暂时还不符合主板、创业板上市条件,但有成长潜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规范发展、展示价值、以及最关键的——融资的平台。

新三板的“基因”与“定位”

新三板的基因,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来自它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服务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所以,它的制度设计,包括挂牌的条件、信息披露的要求,都更侧重于企业的成长性和创新性,而不是像主板那样,对利润、规模有硬性的要求。你想想,很多科技型企业,早期可能不怎么赚钱,但技术一旦突破,爆发力可能远超传统企业。

它的定位,在我看来,就是中国资本市场“金字塔”的中间层。塔尖是沪深交易所的主板和创业板,下面一层就是新三板,再往下可能就是地方性的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的角色,一方面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准上市”的环境,让它们在挂牌过程中,规范公司治理,提升管理水平,为将来转板或者IPO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它也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标的,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当然,这个定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新三板也在不断改革,比如分层制度的推出,交易方式的改革,包括最近讨论的转板上市机制,都在不断强化它的功能和吸引力。所以,当你问“什么叫新三板”的时候,它的含义也在随着时代在悄悄变化,但那个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一环的核心定位,我觉得是不会变的。

挂牌与交易:其中的门道

说起挂牌,这绝对是新三板最直观的功能。过去几年,好多公司找到我们,就是想挂牌,认为挂牌了就能融资,就能提高企业价值。确实,挂牌的好处不少,最直接的就是能获得公开募资的资格,而且能通过股权转让,为早期股东提供一定的流动性。同时,挂牌本身就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需要企业梳理财务、完善公司治理,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但挂牌也不是万能的。我记得有一次,一家不错的科技公司,技术实力很强,但内部管理比较混乱,财务也不是特别清晰。他们觉得挂牌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实际上,在挂牌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关联交易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等。最后,虽然经过一番努力挂牌成功了,但后续的融资和发展,反而因为之前遗留的问题,受了不少影响。所以,挂牌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内功练好。

至于交易,新三板的交易方式经历了多次变化。早期是协议转让,交易效率不高。后来推出了做市商制度,又引入了竞价交易(集合竞价和连续竞价)。做市商制度的引入,理论上是想增加流动性,让投资者买卖更方便。但实际上,做市商的积极性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挂牌企业的质量、市场整体环境等等。有些企业虽然挂牌了,但因为业务模式不够清晰,或者业绩波动较大,做市商不太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导致流动性依然是个难题。

我经历过一些项目,公司基本面不错,就是市场关注度不够,即使有做市商,交易量也很小,股价也就不太活跃。这种情况,对股东来说,可能就比较煎熬。所以,对于想挂牌的企业,或者想在新三板投资的人来说,不能仅仅看挂牌了就觉得万事大吉,还得关注它的流动性,关注市场的活跃度。

分层与转板:新三板的“进阶之路”

新三板的分层制度,我觉得是个非常重要的改革。它把挂牌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创新层、基础层和精选层(现在已经改成北交所下面的层级了,但理解分层对理解新三板的演进很重要)。创新层企业,通常是那些规模更大、盈利能力更强、或者成长性更好的企业,它们能享受到更多的制度红利,比如更容易获得做市商的青睐,更容易通过定向增发融资,也更容易获得推荐挂牌券商的资源倾斜。

这个分层,实际上是在告诉大家,新三板不是铁板一块,里面也有“优等生”。对于投资者来说,分层提供了一个筛选机制,可以更容易地找到那些更有潜力的标的。对于企业来说,进入创新层,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它在规范性、成长性上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离主板、创业板就更近一步。

而转板机制,更是新三板最重要的“出口”。过去,很多企业挂牌新三板,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最终能转到创业板或者科创板。虽然这个过程不一定顺利,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功,但它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清晰的“上升通道”。我接触过不少企业,它们在新三板挂牌期间,积极优化财务,提升规范性,就是为了达到主板或者创业板的要求。这个过程,其实对企业自身的锻炼价值非常大。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转板不是“保送”。很多时候,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还需要在其他方面继续努力,包括持续的业绩增长,以及不断适应主板、创业板更加严格的上市审核要求。我见过一些企业,在新三板阶段表现不错,但到了申报主板IPO的时候,因为某些方面没有跟上,或者因为市场环境变化,最后功亏一篑。所以,新三板只是一个平台,最终能否成功上市,还得看企业自身的硬实力和外部机会。

新三板的挑战与未来

说了这么多,新三板当然也不是没有挑战。最大的挑战,在我看来,就是流动性问题。虽然有做市商,有各种交易方式的改革,但整体上看,新三板的交易活跃度依然不如主板和创业板。很多优质企业,也可能因为市场关注度不足,导致其内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这对于希望通过股权变现的早期投资人或者管理层来说,是个不小的困扰。

另外,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有效性也是一个持续关注的焦点。虽然新三板对信息披露有要求,但不同企业的规范程度参差不齐。投资者在研究新三板企业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甄别。而且,虽然有分层,但不同层级之间的交易活跃度和投资吸引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使得市场分化比较明显。

不过,展望未来,我觉得新三板(包括现在更多地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协同看待)还是有很大潜力的。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新三板作为服务这类企业的重要平台,其作用只会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更是为新三板企业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更高效的上市目的地,这无疑会进一步激发新三板的活力。

总的来说, 什么叫新三板 ,它不仅仅是一个交易场所,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国中小企业梦想、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平台。理解它,需要看到它的历史演进、制度设计,更要结合实际操作中的种种经验与教训。


Warning: realpath():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www/wwwroot/cj001.lansai.wang/wp-content/uploads)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www/wwwroot/www.zcsm.com.cn/:/tmp/) in /www/wwwroot/www.zcsm.com.cn/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