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银行如何成立,觉得这事儿神秘兮兮的,以为是几个大老板一拍脑袋就能干的。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太多环节,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漫长得多。别看现在市面上银行不少,但要真想从零开始,那真得费一番周折。
首先,说成立银行,最直观的肯定是钱。但这里的钱,不是简单的拿出几个亿就能行的。监管机构对银行的注册资本有硬性要求,而且会考察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是否真实。什么叫真实?就是这笔钱是你自己账户上的,不是东拼西凑、临时借来的。而且,股份结构也很重要,不能一家独大,要符合股权分散的原则,防止被少数人操纵。
我们之前接触过一个项目,有个老板,资金实力很雄厚,但他的股权结构设计得不太合理,里面掺杂了一些他控制的关联公司,监管机构就提了不少意见,要求他去调整。这个过程就特别耗时,光是解释和沟通,就得来来回回好几次。所以,别以为有钱就万事大吉,怎么把这钱变成合规的银行股本,这是个技术活。
而且,股东的背景也得审查。如果是金融机构做股东,那得看它自身的稳健程度;如果是其他行业的企业,那就要看它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以及是否与金融业务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有些想成立银行的企业,本身主业就不太稳定,或者有大量的对外担保,监管机构肯定是要打个问号的。
要成立一家银行,那必须得过监管这一关。这关可不是走个过场,而是要经过层层审批,非常严格。从初审、复审,到现场检查,再到最终的批准,每一步都有可能被卡住。你想想,银行是做什么的?是经营别人的钱,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所以监管机构肯定要像看自家孩子一样,谨慎再谨慎。
这个审批过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像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现在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等。你需要提交厚厚的一叠材料,包括详细的商业计划书、风险控制方案、技术系统规划、人员配备方案等等。这些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你的审批进度。我们接触过的很多项目,就是因为前期准备不足,材料逻辑不清晰,或者风险预估不到位,导致审批周期一拖再拖。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改制申请。我们帮忙梳理材料,发现他们在风险管理模型上存在一些瑕疵,主要是对模型参数的选取和验证不够充分。当时就建议他们重新做一遍,虽然多花了不少时间,但监管机构在这方面查得很细。如果当时不重视,后期被发现,问题就更大了。
成立银行,拿到的是“银行牌照”,这是最核心的。但在这之前,你还得考虑很多相关的业务牌照。比如,你想做哪些业务?是存款、贷款、结算,还是中间业务?不同的业务,可能需要不同的资质审批。像成立一家村镇银行,可能审批的流程和要求,跟成立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又不太一样。
举个例子,如果一家拟设银行,计划大力发展数字金融业务,那在信息技术系统、网络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就需要满足比传统银行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仅是买几台服务器那么简单,而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可信赖的IT架构和管理体系。我们看过一些互联网公司想跨界做金融,最容易栽跟头的地方,就是对金融IT系统的复杂性和安全性认识不足。
还有,你得有合格的董监高团队,也就是说,董事长、总经理、风控总监这些人,都得有相应的任职资格。他们的从业经历、专业能力、过往的诚信记录,都是监管要考察的内容。找这样的人,不容易,而且他们能不能顺利通过审批,也关系到整个银行的设立进程。
前面聊了那么多,说到底,银行成立的关键在于风险管理。没有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再好的想法、再多的资金,都可能瞬间化为乌有。这不仅仅是指信贷风险,还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
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一套清晰的风险偏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缓释和风险报告的流程。比如,银行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不同期限的贷款,风险敞口是多少,这是有明确界定的。在操作层面,你得有完善的内控流程,防止员工违规操作。我记得有个农商行,就因为内部操作风险控制不严,导致了一起比较严重的案件,影响非常恶劣。
从早期规划开始,就得把风险控制的思维贯穿进去。比如,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它的风险特征,是不是过于激进?在确定定价的时候,是否充分考虑了风险溢价?这些都是需要专业人士去评估的。
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一家银行如果还在用十年前的IT系统,那肯定是要被淘汰的。从核心业务系统(CBS)、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到反欺诈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系统之间要能够顺畅地对接,数据要能够共享和分析。
我们为一些新成立的银行提供咨询服务,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业务部门急着上线新产品,但IT部门还没准备好;或者,IT系统已经建好了,但数据质量不高,无法支撑精细化运营。这就需要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有非常好的协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人员。成立银行,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包括风险管理、合规、IT、产品设计、客户服务等等。这些人从哪里来?怎么培训?怎么留住?这都是需要提前规划的。很多时候,银行成立初期,最头疼的就是人才缺口,尤其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等到所有审批都通过了,银行牌照也到手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你要如何吸引客户?如何开展业务?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
这时候,你之前设定的战略、产品、渠道,都要真正落地。比如,存款的利率如何设定,贷款的审批流程如何优化,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客户体验,这些都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我们看到过很多银行,初期声势浩大,但很快就因为经营不善而陷入困境,甚至被合并、被托管。
一个好的银行,一定是能够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你需要建立一套持续改进的机制,收集客户反馈,分析经营数据,及时调整策略。成立银行,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