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可能好奇,股票市场,特别是美股,为什么偏偏选在晚上开盘?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说是时差问题,倒时差嘛,我们这边白天,他们那边晚上。但其实,这背后牵扯的远不止时差这么简单,它关乎市场运作的逻辑、参与者的习惯,甚至历史的惯性。简单说,晚上开盘,是多方博弈和历史演进下,一个相对“最优”的解。
回溯到早期,金融市场的运作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本国的经济周期和作息习惯展开的。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境资本流动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这时候,一个市场的开盘时间,就不能只考虑本土的因素了。
拿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来说,它设定在当地时间早上9:30开盘,换算成北京时间就是晚上9:30(夏令时)或晚上10:30(冬令时)。这个时间点,对于美国本土的交易者来说,是他们一天工作的开始。但对于亚洲的投资者,尤其是我这样需要在国内盯着盘面的人来说,就是熬夜。这种安排,最初更多是为了服务于本土市场的参与者。
然而,一旦一个主要的市场形成了这样的惯性,要改变就非常困难。就像很多老规矩一样,即使有了更好的技术和新的需求,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很多时候会选择“将就”。况且,晚上开盘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后面我们会细说。
全球金融市场之间是高度联动的。当一个主要市场开盘时,它的表现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市场的交易情绪。晚上开盘,意味着当欧洲市场收盘后,美国市场开始接力。这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全球化的交易链条。
更重要的一点是,晚上开盘能够让市场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白天”发生的信息。比如,在美国本土白天,欧洲市场已经开盘交易,并且会发布一些经济数据或者发生一些政治事件。这些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等到美股开盘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时间去分析和解读。
这种“信息消化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市场的定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信息的。如果开盘就仓促地根据不完整或未被充分理解的信息进行交易,很容易导致价格的剧烈波动和误判。晚上开盘,恰好给了市场一个“缓冲带”,让白天(对美国而言)的全球新闻和数据能够被更充分地吸收。
虽然我们常说“做交易”,但不同的参与者,他们的精力分配和交易习惯是不同的。对于很多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来说,白天他们有大量的日常管理、会议、研究工作要做,真正能够沉下心来专注于市场波动的时间,反而可能是晚上。这时候,如果市场是晚上开盘,正好能和他们的工作节奏契合。
当然,对于像我这样在国内盯着盘面的散户或者职业交易者来说,晚上开盘确实是个挑战,需要调整作息。我记得刚开始做外盘交易的时候,那真是“昼夜颠倒”,白天处理国内的事情,晚上盯盘,感觉生活都被打乱了。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而且,这也是一种“选择”——你选择参与这个市场,就得适应它的规则和节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专门研究特定市场或产品的交易员,他们可能更关注某些特定时间段的市场动态。比如,有些研究新兴市场的,可能不完全依赖美股晚上开盘,但美股的动向仍然是重要的参考。所以,从更宏观的交易者群体来看,晚间开盘并非全然不便,而是有其特定群体的需求。
试想一下,如果美国股市和中国A股在同一时间开盘,那对许多同时关注两国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将是极大的干扰。他们可能需要在这两个市场之间来回切换,信息处理和决策都会变得更加困难,也更容易出错。
将美国股市的开盘时间设置在晚上,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亚洲主要经济体(如中国、日本、韩国)的白天交易时间发生直接冲突。这使得投资者在分析和交易时,可以更有侧重点,也减少了信息源的混乱。
虽然中国A股和美股的开盘时间错开,但很多国内的投资者依然会关注美股的表现。我自己的经验是,在A股收盘后,晚上盯美股,第二天A股开盘前,再消化美股收盘后的信息,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交易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高速网络的发展,让“晚上开盘”的可行性大大提高。在过去,信息传递慢,交易执行也依赖人工,晚上开盘可能存在更多的操作风险和效率问题。但现在,电子交易系统、实时行情和各种分析工具,使得即使在非传统工作时间进行交易,也变得高效和便捷。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历史原因奠定了晚上开盘的基础,但技术的发展则为这种模式的持续和优化提供了支撑。如果技术不行,即便有需求,晚上开盘的效率和安全性也难以保证。
我见过一些早期做外汇的朋友,那时候的行情软件和网络稳定性都远不如现在,晚上盯盘,一旦网络断了,那种焦虑感是难以想象的。现在好了很多,即使是晚上,交易的顺畅度也有了很大的保障。
所以,综合来看,开盘为什么定晚上,并非仅仅是某个单一因素的决定。它是历史惯性、全球经济联动、信息消化需求、不同参与者群体习惯,以及现代技术发展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结果。它是一种在全球化时代,为了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更有效地传递信息、满足不同区域投资者需求的妥协与优化。
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不同时区的投资者,习惯晚间开盘的节奏,其实也是在适应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的金融脉搏。这其中有挑战,但更多的是一种与全球市场同步的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