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苹果好像不太好卖”,最近业内这句话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刚开始觉得是季节性或者某个地区的局部现象,但一路从华东聊到华南,从线上平台聊到线下批发市场,这种声音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区域的价格已经跌破了成本线。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是不是苹果品质不行了?”或者“是不是产能过剩太严重?”。在我看来,这背后原因要复杂得多,远不止表面上那么简单。得说说我最近的一些观察和判断。
首先,我们得承认,每年苹果的产量确实不小,尤其是在一些主产区,比如山东、陕西、新疆等地,一年比一年产量稳定,品质也在逐步提升。按理说,这么大的产量,市场消化能力也应该是很强的,毕竟苹果是咱们日常水果消费的绝对主力。但今年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整个供需链条上的“信号”出了点问题。大家都很忙,但好像又都抓不住那个最关键的点。
比如,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大家普遍对今年的苹果行情比较乐观。一方面是去年底的整体销售情况还不错,另一方面,大家都觉得“疫情过去了,消费肯定会复苏”,所以很多果农和合作社都加大了投入,有的甚至为了保证品质,在采摘、储存、包装上花了不少心思。这本身是好事,但结果呢?等到真正上市的时候,市场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嗷嗷叫”地敞开怀抱。
我有个朋友在山东做冷库,去年冬天囤了不少货,当时进价不低,大家都觉得这批货到今年三四月份能卖个好价 stata,结果呢?现在三月都快过去了,还有相当一部分货压在手里,而且价格是一天比一天低。他跟我说,最让他头疼的是,以前只要货够好,总有人会买,哪怕价格稍高一点。但今年,即使是品质上乘的富士,也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
这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们的消费习惯悄悄发生了变化,而我们还没有完全跟上?现在消费者对水果的要求,可能已经从“有得吃”升级到了“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有特色”。苹果虽然是大众水果,但如果只是“大路货”,在这个消费升级的浪潮里,可能就没那么占优势了。
我注意到,今年市场上一些“小众”或者“特色”水果,比如一些新品种的桃子、李子,或者是一些进口的浆果类,反而卖得不错,价格也相对坚挺。这说明大家并不是没有消费能力,也不是不爱吃水果,而是他们的注意力,或者说他们的“购买力”,开始分流到其他品类上去了。我们的苹果,尤其是那些产量大、同质化程度高的品种,可能就成了那个“被遗忘在角落”的选项。
还有一点,今年很多水果价格普遍不高,尤其是柑橘类,很多都跌得挺厉害。当苹果的价格竞争力不再那么突出,而其他水果又显得“物美价廉”的时候,消费者自然会做出选择。我们不能只盯着苹果自己的产量和价格,还得看看整个水果市场的“大盘”。
再来谈谈渠道。现在水果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有传统的批发市场,有大型商超,还有各种生鲜电商平台。但今年,我感觉整个渠道的“活跃度”似乎都有所下降。无论是在批发市场,还是在线上,大家都在观望,都在“等”,等价格更低,等市场更明朗。这种互相博弈的心态,反而把市场推向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些经销商跟我说,现在的终端零售商进货都特别谨慎,不敢像以前那样大量备货。他们宁愿少赚一点,也要保证手里的货能够快速周转,不压资金。这导致了上游的采购量上不去,即使价格跌到谷底,也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有效需求。
还有一些线上平台,大家都在做各种促销活动,买一斤送半斤,或者买两斤打八折。表面上看是“便宜了消费者”,但实际上,这也在不断拉低苹果的整体价格预期。当消费者习惯了低价,再想回到正常价格区间,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我们也在尝试一些新的销售模式,比如直播带货,或者社群团购,但说实话,效果有好有坏,很多时候还得看具体的产品和团队的执行力。
前几年,“产地直销”的概念很火,大家觉得这样能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优惠。我也一直觉得这是个趋势。我们公司也在努力推动产地直销,甚至直接对接一些大型连锁超市的采购部门。但今年,即便是产地直销,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很多消费者在选择苹果的时候,可能并不会特别在意“产地”在哪里,他们更关注的是“品牌”、“品质”、“便利性”和“价格”。如果我们的苹果,即便是来自优质产区,没有一个响亮的品牌,没有足够吸引人的差异化卖点,那么在和那些有强大品牌背书的进口水果,或者包装精美的国产水果竞争时,就显得非常吃力。
我们之前尝试过做一个“XXX果园精选”的品牌,想通过产地、品种、种植方式等来打造差异化。但后来发现,光有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持续的市场投入、品牌推广,以及稳定的产品供应。这对很多果农来说,门槛还是有点高。结果就是,大家还是习惯于卖“不知名”的苹果,即使品质不错,也难以形成溢价。
所以,回到“今年苹果为什么滞销”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客观的供需关系变化,也有主观的消费习惯升级,还有渠道的传导不畅,以及品牌建设的滞后。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去适应和改变。
我觉得未来的路,还是要回归到“价值”本身。第一,要解决“同质化”问题,大力推广新品种、优良品种,鼓励差异化种植。第二,要加强品牌建设,让消费者记住我们的苹果,知道它好在哪。第三,要优化销售渠道,不仅仅是价格战,更要提升流通效率和服务体验。第四,要关注整个水果市场的动态,找到苹果的独特优势,而不是被动的跟随。
总的来说,今年苹果的“滞销”现象,更像是一个行业“挤泡沫”的过程,也给所有从业者敲响了警钟。只有真正理解市场变化,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