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行情为什么这么差?老业务员给你聊聊真实原因

期货培训 (5) 1天前

塑料行情为什么这么差?老业务员给你聊聊真实原因_https://www.zcsm.com.cn_期货培训_第1张

最近总有人问,塑料行情怎么老是不景气,价格波动一大堆,但就是赚不到钱。说实话,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问到点子上了。很多时候,我们看价格,觉得是供需在打架,但实际操作里,远不止这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说。

需求端,真的如表面那般“缺”吗?

首先得说说需求。大家老是抱怨下游不采购,或者采购量上不去。我跟一些做包装、做日用品的朋友聊,他们确实反馈说,订单没以前那么多了。比如,做一次性餐盒的,以前餐饮业红火,需求量大,现在疫情之后,大家更习惯自带餐具,或者堂食少了,这块的塑料需求自然就下来了。还有,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车,虽然总体还在发展,但早期的燃油车淘汰,加上一些车企为了轻量化,确实对某些高性能塑料有需求,但整体对普通通用塑料的拉动,未必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劲。另外,我们自己在终端市场观察,很多工厂,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面对不确定的市场,不敢备太多货,这导致他们采购也变得非常谨慎,只拿急需的,这就像一个连锁反应,一级一级地传导下去,最后就体现在了行情上。

我记得前两年,有一批进口的ABS,国内很多厂家都等着拿货,一船船的船期都被抢光。当时市场情绪很好,大家都觉得未来需求会一直旺。可好景不长,没过几个月,国内几家大厂自己的产能释放出来,加上一些国际大环境的变化,突然间,ABS就变得供大于求了。很多手里积压了货的贸易商,价格一跌,那真是亏得血本无归。这种例子,在我们这个圈子里,真不算少见。

还有一点,得说的是“结构性需求”。不是说所有塑料都没人要,而是某些特定品种、特定牌号,因为技术升级、环保法规,或者终端产品设计改动,需求就没了,或者变得很小众。比如,一些早期用于电子产品的,现在因为环保限制,很多都换成了更环保的材料。这部分消失的需求,对整体行情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供给端,是不是“一切尽在掌握”?

供给端,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产能过剩”。这话没错,但又不够全。产能过剩是结果,但背后的原因,是很多厂家都在盲目扩张。尤其是国内这几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个接一个上马,很多都是一步到位,十几万、几十万吨的装置。这些装置一投产,体量确实大,一下就把市场上的小散户挤出去了,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供给压力。比如,某个时候,PP的价格跌到一定程度,一些成本控制能力强的厂家,它依然能生产,甚至还能稍微盈利。这就导致了,即使价格很低,供给也不会像预期的那样,迅速退出市场。

我有个朋友,在做聚乙烯(PE)贸易,他跟我说,前几年,只要国际油价稍微一涨,他这里PE的货就特别好卖,大家都在抢。但最近几年,国际油价波动,PE的价格好像就没那么敏感了。为什么?因为国内自己生产的PE产能太大了,自给率很高。过去,国内的PE很多依赖进口,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我们就受影响。现在,国内厂家生产能力上去了,就掌握了更多主动权,甚至有时候,为了维持装置运行,或者完成销售指标,即使利润微薄,也在出货。这就造成了一种“供给刚性”的局面,你想通过减少供给来推高价格,往往很难奏效,因为总有厂家愿意在低位接盘。

另外,还有一些“隐形供给”。比如,很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品或者下脚料,这些东西如果处理不好,就是成本。但如果能通过某种方式,再加工或者直接销售给一些对品质要求不那么高的客户,这就算是一种额外的供给。这些“灰色”的供给量,虽然不透明,但对整体市场价格,肯定是有压力的。

成本端,价格真的是“成本说了算”吗?

说到成本,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原油。原油价格一跌,塑料价格自然也跟着跌。这逻辑没毛病,大部分基础塑料,比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都跟石化产品有直接关系。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年原油价格虽然波动,但塑料价格的联动性好像变弱了。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结构性成本”。我们现在做生意,不仅仅是买个最便宜的料,还要考虑环保、安全、运输等一系列附加成本。比如,某些地方环保检查很严,工厂需要投入资金去升级改造,这部分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产品价格上。再比如,前两年,国内某个地区因为环保问题,很多中小炼厂被关停,这一下就影响了部分石化原料的供给,也推高了那一区域的成本。

其次,是“库存成本”和“资金成本”。现在做生意,大家都想轻资产,不愿意压太多货。但市场不好的时候,你买的货,短期内出不了,就变成了死库存。死库存意味着占用资金,占用仓储,这都是实打实的成本。而且,现在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也比较谨慎,有时候,你想拿到便宜的货,但手头的现金流跟不上,这也等于变相增加了你的采购成本。

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点,就是“技术溢价”和“品牌溢价”。现在很多下游客户,不再是单纯的比拼价格,他们更看重材料的稳定性、一致性,甚至是一些特殊性能。比如,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他需要一种耐高温、高强度的改性塑料。国内虽然有很多厂家能生产,但如果某个国外品牌,在技术成熟度、质量稳定性上明显优于国内,那么它的价格自然就高。这部分“技术溢价”和“品牌溢价”,就跟原油成本关系不大,但却影响了最终的交易价格。

市场心态,情绪的作用不可小觑

说到底,行情差,除了供需、成本这些硬性指标,市场情绪的作用也很大。一旦大家普遍认为行情不好,或者预期未来会跌,那大家做什么事情都会变得犹豫。采购商怕买了就跌,卖货的怕卖了就涨。这种“观望”的情绪,会进一步抑制市场活跃度。

我记得有个客户,做塑料薄膜的,本来有个大订单,但是因为当时几个主要原料的价格都在下跌通道,他就一直拖着不肯采购,想等价格跌到他心理价位再说。结果,等他终于下定决心要买的时候,市场的风向突然变了,几个主要品种的价格又开始上涨了。最后,他不但没捞到便宜,反而因为原料涨价,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这种“赌博式”的采购心理,在行情不好的时候特别普遍。大家总想着,再等等,再等等,肯定还能跌。殊不知,市场波动是双向的,你一直等,可能就错过了真正抄底的机会,或者因为这种犹豫,导致错失了订单。所以,心态很重要,与其去猜测市场会不会跌,不如研究清楚自己的实际需求,以及不同品种的真实价值。

宏观环境与政策影响,是“看不见的手”

除了我们能看到的供需、成本,一些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对塑料行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且常常是“看不见的手”。比如,前两年,全球疫情反复,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海运费用飙升,集装箱紧张,这些都直接推高了进口原料的成本,也影响了国内产品的出口。当时,很多做出口贸易的,因为物流不畅,或者客户那边需求萎缩,生意也做得格外艰难。

再比如,这两年“双碳”目标提出了,对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都在进行政策调控。一些传统的石化企业,为了满足环保要求,可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甚至是一些小型的、不合规的产能,直接就被淘汰了。这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但在短期内,肯定会对原料的供给和价格产生影响。

还有,一些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也会影响到大宗商品的流动性。一旦某个区域的石油产量或者石化产品出口受到影响,都会在期货市场上引起剧烈波动,进而传导到下游的塑料市场。

贸易商的生存之道:寻找“缝隙”

对于我们做贸易的来说,行情差的时候,日子真的不好过。过去那种“低买高卖,一买一卖就能赚钱”的日子,现在几乎不可能了。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比如,我们现在做的,更多的是“服务”。不仅仅是提供原料,还要帮客户解决一些小问题,比如,紧急调货,拼单,甚至帮客户分析市场行情,给他们一些采购建议。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服务,可能就能帮你留住一个客户。另外,我们也会主动去寻找一些“小众”的市场机会。比如,国内产能过剩,但是某些特殊性能的改性塑料,或者一些特定领域的专用料,依然有进口的必要,或者国内的供给还不够稳定。我们就去关注这些领域。

还有一个策略是,和产业链上下游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其说是买卖关系,不如说是“伙伴关系”。比如,我们跟一些大的生产厂家,会谈一些锁价协议,或者长期采购合同,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锁定成本,也保证了货源的稳定性。同时,我们也跟一些下游的大型终端用户,建立战略合作,了解他们的长期需求,提前布局。

说实话,现在这个行业,靠信息差赚钱的空间越来越小了。更多的是靠对市场的深度理解,对风险的把控,以及提供别人提供不了的服务。这就像在一条波涛汹涌的河里划船,光靠蛮力不行,还得有技术,还得看准方向,还得有点运气。


Warning: realpath():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www/wwwroot/cj001.lansai.wang/wp-content/uploads)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www/wwwroot/www.zcsm.com.cn/:/tmp/) in /www/wwwroot/www.zcsm.com.cn/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