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谈论恐惧,总觉得那是某种抽象的敌人,一个需要被彻底消灭的“负面情绪”。但我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到,或者说,我自己也在不断摸索的,如何战胜自己的恐惧,更像是在学会如何与之共存,甚至将其转化为一种可以利用的力量。与其说“战胜”,不如说是一种“驯服”和“转化”。
在我看来,恐惧并非全然是坏事。从演化的角度看,它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机制,提醒我们注意潜在的危险。比如,看到一条蛇,那种突然的恐惧感会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规避风险。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我们所感受到的恐惧,是针对那些并不存在即时生命威胁的事物,比如公开演讲、尝试新事物、或者与人发生冲突。
这种“过度的”或“不合时宜的”恐惧,往往源于我们对未知、对失败、对评价的预设。我们的大脑会模拟出最坏的结果,然后放大这些可能性,让我们感到不安。我见过不少优秀的专业人士,在面对公开展示成果的机会时,会表现出强烈的紧张,甚至想办法推脱。这背后,可能就是对“被评判”、“出丑”的恐惧在作祟。
早期在做一个项目汇报时,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时我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度”在哪里,总想着把所有潜在的问题都考虑周全,结果反而把自己逼得更紧。那种感觉,就像明知天花板不高,却偏要努力往上长,最后撞得头破血流,才觉得“哦,原来这里就是极限了”。
要“战胜”恐惧,第一步是把它拆解开来,看得清楚一些。很多时候,恐惧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是模糊的、笼罩一切的。但当我们真正去分析它的时候,会发现它是由很多具体的小点组成的。比如,“公开演讲的恐惧”可能包含:
当我意识到,恐惧的根源常常是对“结果”的过度关注,而且是那种极度负面的结果时,我开始尝试一种“后果分析”的练习。这不是为了预测,而是为了“去妖魔化”那些最坏的设想。比如,我设想自己在演讲时忘词了,会怎样?可能会尴尬一下,停顿片刻,然后看看讲稿,继续讲。观众会怎样?可能有人会觉得“哦,人都会犯错”,然后继续听。极少有人会因此就彻底否定我,或者世界末日。
我在带团队的时候,也鼓励大家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股脑地把问题抛过来,而是先自己分析一下,最坏可能发生什么,以及自己能做的应对措施是什么。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也能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心理上就有了初步的“准备”,不那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恐惧击垮。
光分析是不够的,如何战胜自己的恐惧,关键还在于行动。这里说的行动,不是莽撞的冲锋,而是有策略的、循序渐进的尝试。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暴露疗法”,就是让你逐步接触让你恐惧的事物,让你的大脑逐渐适应,恐惧感自然就会降低。
对我而言,这意味着要不断地“走出舒适区”,但要小心翼翼地走出。比如,如果害怕在大会上发言,可以先从在小团队内部发言开始,然后是部门会议,再到一些小型的公开交流活动。每一次成功的尝试,都在大脑中植入了一个新的、积极的经验,这个经验会慢慢冲淡旧的、负面的预期。
我记得有一次,需要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案去争取一家大客户的合作。对方的背景和我们的项目有一定距离,客户代表的职位也比我高很多。当时我的内心是有点打鼓的,担心对方看不上我们,或者根本听不进去。我在出发前,做了很多功课,研究了对方的风格,也演练了几个关键问题的回答。但我发现,最有效的“准备”,反而是去设想几次“不太顺利”的对话,并思考如何回应,而不是一味地往“完美成功”的方向去构思。这样,即便在现场真的出现意料之外的提问,我至少知道“我不是完全没有准备的”。
对失败的恐惧,常常是恐惧的“幕后推手”。我们害怕失败,是因为我们将其视为一种终结,一种对自己能力的否定。但如果能换个角度,把“失败”看作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那么恐惧的杀伤力就会大打折扣。
在我看来,真正的“失败”不是尝试了但没有达到预期,而是因为害怕失败而根本不敢尝试。每一次尝试,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能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是那些“顺风顺水”的时候永远学不到的。比如,一个新产品发布,如果市场反馈不佳,我们不会立刻否定它,而是去分析为什么,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还是推广策略的问题,或者是目标客户定位出了偏差?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是为下一次更成功的尝试积累资本。
我自己也经历过很多“不成功”的项目,有些是产品上线后用户增长不如预期,有些是合作谈崩,甚至有些是团队内部的沟通出现严重问题导致项目停滞。刚开始的时候,确实会感到沮丧,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学会了,每一次的“不完美”都是在给我“画重点”,告诉我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能要换一种思路。这种“重画”的过程,就是一种进步。
最终,如何战胜自己的恐惧,可能不是要把它彻底抹杀,而是学会在它存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前行。生活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不可能预测所有的事情,也不可能完全避免风险。与其花费巨大的精力去试图“控制”一切,不如学会“拥抱”这种不确定性。
当我开始接受“有些事情我无法完全控制”这个事实时,我反而感到更轻松。我不再因为害怕“万一”,而把自己束缚住。而是会问自己:“在现有条件下,我能做些什么来提高成功的概率?就算结果不如预期,我又能从中得到什么?”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更能专注于过程,而不是仅仅盯着结果。
举个例子,我们团队在为一个新业务模式进行市场验证时,会面临很多未知的变量。我们无法保证客户一定会接受,也无法保证竞争对手会有什么反应。但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小规模的测试,不断收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反馈来调整策略。即使测试结果不理想,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关于市场、客户需求以及我们自身不足的宝贵信息。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因为它让我们离目标更近一步,或者至少,让我们避免了更大的投入和更严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