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刚提了新车,拿到钥匙的喜悦还没完全褪去,就得面对买保险这档子事。一提到新车保险如何计算,很多人脑袋里就变成一团浆糊,报价单上的名词一大堆,各种费用加加减减,总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也不是说它有多神秘,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基础原则加上一些附加项。与其全盘听人忽悠,不如自己先有个大概的了解。
说到底,车险价格不是凭空来的。它最根本的,还是跟车子本身的价值挂钩。你买的车越贵,那交强险之外的商业险,尤其是车损险,保额高了,自然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这道理其实很简单,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也越大,赔付的可能性和金额也相应提高。所以,你看到那些豪华车,保险费用往往比普通家用车高出不少,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然后就是大家都关心的第三者责任险。这个险种,我觉得是大家最容易纠结的。保多少?保多少够?这真的得看你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对风险的判断。我见过有人图便宜,只买了10万的,结果真碰上重大事故,那真是倾家荡产都不够赔。也有人上来就买200万、300万,平时也没什么必要。通常来说,根据现在的社会平均赔付水平,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预估,50万到100万是比较主流的选择,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驾驶技术特别有信心,或者就想图个心安,多买点也无妨,但价格自然也会上去。
除了这两个大家最常买的,还有像车上人员责任险、不计免赔特约险之类的。车上人员责任险,主要是赔付车上乘客的。如果你经常开车带家人朋友出去玩,或者说你的车是公司性质的,经常载人,那这个险种就比较重要。不计免赔,这个我一直觉得是必买的。简单说,就是你出险了,原本你自己要承担一部分损失(比如10%的免赔额),有了不计免赔,保险公司就全额赔付了,这能省不少事。
聊完了基础的,再说说那些能让价格浮动的因素。出险记录,这个是绝对的大头。你开车一年到头,大大小小的刮蹭,哪怕你觉得金额不大,只要报了案,保险公司都会有记录。一年里报案两三次,下一年续保的时候,价格很可能就会涨。反之,如果几年都没出险,很多保险公司会有“无赔优待”,价格可能会有折扣。所以,一些小刮小蹭,自己能处理的,或者金额特别小的,我会建议大家掂量一下,是不是真的要去报保险。当然,这也不是说就不能报,关键是权衡利弊。
车辆的使用性质也很关键。比如,同样的车型,如果是家庭自用,跟营运性质(比如跑网约车)的价格,那简直是天壤之别。营运车辆出险频率高,出险损失也大,所以保险公司自然要多收钱。你买车的时候,登记的性质是什么,后面几年就基本固定了,除非你去做变更,否则价格不会因为你开得少就给你打折。
还有就是驾驶员。虽然大部分时候,车险是跟着车走的,但如果你有固定的驾驶员,而且这个人过去的出险记录不太好,某些保险公司在核保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到这一点,虽然不像人寿保险那样直接跟你说“您这个驾驶员我们不保”,但价格上可能就没那么优惠了。当然,这一点不像前面说的那么绝对,更多是看保险公司的风控政策。
现在市面上的附加险种真是五花八门,有时候都搞不清哪个是真的有用,哪个是忽悠人的。比如,玻璃单独破碎险。如果你开的是进口车,原厂玻璃特别贵,那这个险种还是有点价值的。但如果是国产普通车的玻璃,价格相对不高,而且很多时候,你开车注意点,或者不是特别倒霉,也不是那么容易就碎。所以,是不是买,得看你车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需求。
像涉水险,这个我接触到的客户,很多都买了。特别是那些居住在容易积水地区的朋友,或者经常开车的,遇到极端天气,涉水熄火的损失可不是小数目。而且,这个险种虽然听起来小众,但一旦遇到,赔付的金额往往是挺可观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个相对比较值得考虑的附加险。
还有一些像划痕险,针对的是非碰撞造成的车身划痕。如果你车停在外面,经常担心被乱涂乱画,或者车位比较狭窄,担心被剐蹭,那可以考虑。但我也碰到过有人买了划痕险,结果一年里车子各种小划痕都去报,最后续保的时候发现价格涨了不少,反而得不偿失。所以,买了之后怎么用,怎么去管理,也很重要。
除了那些基础的价格,其实保险公司也挺愿意给一些优惠的。最常见的,就是“NCD”,也就是无赔款优待。如果你连续好几年都没出险,再续保的时候,很多保险公司都会在商业险部分给你一个折扣,通常是5%-15%不等。这个就是你安全驾驶最好的回报,也是买车险最直接省钱的办法。
现在很多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的APP或者线上渠道,通过这些渠道购买,有时候会有额外的优惠,比如一些电子券、积分抵扣,或者直接的价格优惠。我有个朋友,他每次买保险都习惯在几家大的保险公司官网上比对一下,看看哪个渠道能给的优惠力度最大。有时候,多花几分钟,就能省下几百块,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一些捆绑销售的优惠,比如你同时购买了车险和意外险,或者车险和其他金融产品,可能会有额外的折扣。这些就需要你自己去跟保险公司或者代理人沟通,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不过,在享受优惠的同时,也得注意,别为了点小便宜,把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或者不划算的附加险给强制搭售了。
说到实际操作,我倒是想提醒大家几点。第一,别只看总价,得看明细。报价单上,每一项都写清楚了保额是多少,保费是多少,最后有没有什么折扣,都要弄明白。有些销售人员为了促成交易,可能会把一些不重要的险种的保额压得很低,或者把你不需要的附加险给加进去,让你以为价格很低。仔细看看条款,你会发现很多猫腻。
其次,了解清楚定损和理赔的流程。特别是新车,很多时候第一年都是在4S店做保养和维修的。如果你选择的保险公司跟4S店有合作,或者定损理赔的流程比较便捷,那会省很多麻烦。我见过有些客户,因为保险公司定损慢,或者定损标准跟4S店有差异,结果修车等了很久,体验特别差。所以,在买保险之前,可以问问代理人,他们推荐的保险公司,定损和理赔的效率怎么样。
最后,别忘了把自己的信息登记清楚。比如,你买车的时候,登记的联系方式,和实际开车的人,是不是同一个人?万一出事了,保险公司联系不到人,那问题可就大了。还有,如果你车子买了没多久,就打算给别人开,或者做一些特殊的用途,这些都得提前跟保险公司说清楚,否则一旦出事,可能会被拒赔。
很多人喜欢说,“我要买个全险”。其实,并没有一个叫“全险”的标准产品。所谓的“全险”,通常是指把市面上常见的、看起来比较重要的险种都买齐了,比如交强险、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不计免赔特约险等等。但即使是这样,保险公司也可能会问你,要不要加一些其他的附加险,比如盗抢险(现在很多保险公司针对新车都有赠送或低价提供)、玻璃单独破碎险、涉水险等等。
我的建议是,别盲目追求“全险”,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险种组合。有时候,买得多了,保费高了,但未必真的用得上。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项险种到底保障的是什么,万一出事了,它能赔多少,自己心里要有数。就像我前面说的,像玻璃险、划痕险,有时候真的需要结合车辆情况和个人需求来判断。
而且,即使是同一个险种,不同的保险公司,在责任范围、免赔比例、服务效率上,也可能存在差异。我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过一些客户,就是因为选择的保险公司服务不好,或者理赔流程太复杂,弄得心力交瘁。所以,在选择保险公司的时候,除了价格,服务和口碑也同样重要。我接触过不少客户,最后选择的是像太平洋保险、人保财险、平安财险这些老牌公司,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全国的服务网络和理赔响应速度上,相对来说比较有保障。当然,这不代表其他公司不好,只是我个人经验和观察。
上一篇